2013年1月2日星期三

挖坑大叔

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些人,他们大多三十到五十岁,话不多,对人礼貌,性格成熟而稳重,工作中一丝不苟,能力相对偏中上,有一两项比较小众的爱好。看上去显得平和而有内涵,极少将比较激烈的兴奋、愤怒、悲伤等情绪外露,由于对自己行为规范有着良好的驾驭能力,周围人的口碑一般偏好。朋友不多,应酬能推则推,实在推不掉规定时间绝对回家。关心政治、军事和体育,知道苍井空但绝对分不清楚她是谁,爱看人物传记和历史类书籍,爱看百家讲台和体育频道,聊天时极少显露出自己持有的观点或意见,从不负面评价别人。

大概就是这样,他们散状分布在各个星座和各种血型里,隐藏在各个单位和公司,或许就正躲在你身旁或身后的办公电脑后面喝着茶(各类原生植物饮料,绝对不是咖啡或者可乐),关心着股票或者浏览着凤凰网(或者网易,绝对不是新浪或者猫扑)。

之所以把这帮大叔抓出来,是因为他们的外在表现极易和真正有思想、有内涵的“智者大叔”相互混淆,他们看似谦虚、平和而有内涵,实际上只要你留意得够仔细,就会发现,他们其实生活在一个自己给自己挖的固步自封的坑里。

他们用他们的自大给自己挖了一个自己都不容易察觉的坑。首先,由于比较系统或较为良好的教育以及后期较丰富的知识摄入量,要肯定的是以他们的思想和内涵确实要比成天斤斤计较的大妈、招蜂引蝶的小妞和故意玩世不恭的小年轻要略高,但是正因为这样,他们开始潜意识里有意无意的按照年龄、穿着以及平时的言语等等表面的东西,在自己心中将自己遇到的人进行了人群划分,属于自己心中不上层次的人群无视之,他们的无视方式就是上面提到的,对你彬彬有礼然后无视你。当然了,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就必须得一上来就对你掏心掏肝的,又不是熟人朋友能彬彬有礼已经很不错了,所以怎样待人接物我们不谈,主要说一下”挖坑大叔”的自信点上犯下的错。他们的自信出发点在于:他们自以为比别人好恨多的教育和知识储备。对于这种类似知识份子“孤傲”的东西就极易和“智者大叔”的“孤傲”所混淆,曾经有文章说过,一个有意思、有内涵而又有文化的人所散发的孤傲是没有选择性的。而恰恰就是这点上,我们成熟而又有内涵的“挖坑大叔”他们是选择性的自大,就拿别人夸奖他们来举例:当普通人(挖坑大叔认为层次不够的人群)对他们任何形式的夸耀,他们都嗤之以鼻,但是那些来自自己认可的、觉得对方的身份和品位能和自己相互匹配的“同型号”“挖坑大叔”的赞美,却让他们觉得有英雄相惜般的快感,他们就像老贵族一样不耻于和普通大众为伍,但是碍于自己有涵养的身份又不能显得有所怒容,所以“挖坑大叔”的成就感和存在感的来源就是:对低层次人的无视和挖坑大叔间的惺惺相惜。

还有,他们真的就比其他人要有思想很多么?其实不然,由于大叔们给自己挖了一个自大的坑,所以他们的眼界永远都只能停留在坑里,他们把自己从普通众人里拔高一个层次,满足于无视普通人和偶尔惺惺相惜的快感,其实他们的思想仍旧停留在几年前或者十几年前某本让他们豁然开朗的书籍里,他们依靠某一次或者某一本书带给他们的思想和心智启蒙,鹤立鸡群一段时间后就开始用惯性思考.遇到某件事情,他们不像普通人那样不去思考,而是由于长期的停滞不前和骄傲自满,开始一种惯性的思维模式,以一个“坑”的容量去思考这件事情自己应该给别人或者给予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他们从一开始鹤立鸡群时没人能击垮他们,到后来就算有了能击垮他们的观点出现,他们也惯性的排除掉,然后固执的坚持自己,如果这个持这个观点的人也同样固执,他们就开始无视他,然后回到起点,认为这个携带观点的人只是那帮普通人,自己不屑与其争论,然后彬彬有礼,嗤之以鼻。就是这样,“挖坑大叔”开始立于不败之地。但是从他们把自己拔高一个层次并且惯性思维养成以后,“挖坑大叔”们就再也没有机会像以前求知欲旺盛时一样豁然开朗了,他们永远把自己装在了坑里,他们不会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他们没读到的好文章,还有许多他们无法理解的好思想。久而久之他们看待人就会无意识的变得异常表面,他们分辨不出也不想去分辨普通人里面那些比自己有思想,也分辨不出“挖坑大叔”里面哪些惺惺相惜是臭味相投的。他们努力维持表面的彬彬有礼和惺惺相惜。这样看,他们还是很有思想么,亲?(未完待继续吐槽,不吐不爽)

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挖坑大叔看似居家好男人的表面下隐藏的几大弱点:自大\虚伪\流于表面等,但是最最致命的还是他们的惯性思考模式,这个弱点让他们的思维停滞不前,而又恰好是这个弱点完全的暴露了他们乃以生存的成就感—“思想深刻”上的不堪一击,那帮“智者大叔”从来没有停下探求的步伐,在不断的阅读和汲取他人的思想上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智者大叔们的傲慢和清高又臭又硬,内心强大,而挖坑大叔们就不会这样,他们外香而内柔,卖身于自己的坑里看不到外面的天空宽广,如果你告诉他,你看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美好,他依然对你彬彬有礼,然后内心冷笑埋头继续挖坑。像一只在井底扮酷的青蛙,井底其他唧唧咋咋的青蛙都觉得他异常的有涵养而且有意思,就算你告诉他一百遍外面的世界更好,他都会暗笑你的愚蠢,默默扮酷继续享受那些仰视的目光。

那我们怎样才能在生活中分辨出谁是挖坑大叔呢?光从外表和平时的行为是很难区别挖坑大叔和智者大叔的,他们外在的表现方式实在是有点像,唯一的区别可能就在于大部分的智者大叔还略微有叛逆的性格导向,但是也有不少智者大叔叛逆的性格因子已经被自己长期的修炼所磨掉,所以如果不进行一两次较为深入的对话是很难找出挖坑大叔的。我们假设一个实验,按照实验惯例我们选取一个挖坑大叔和一个智者大叔以及一个普通大叔相互参照,把他们相互隔离进行谈话(防止相互影响),谈话的目的规定为迅速的要他们给出某件事情自己的观点,这个时候就能很清晰看出他们之间的不同点。一般来说挖坑大叔的表现应该分为三个阶段:1、回避,他们惯性的回避所有需要给出自己观点的谈话,顾左右而言他;2、遮遮掩掩的迂回给出观点,或者采取一种跟他们性格定位完全不相符合的极端推脱方式—插科打诨(这种时候他们就以及开始没有自信再回避或者遮掩了,他们知道自己无法像平时一样推脱掉,但是又没有其他好的办法,只好做出这种完全违背平时习惯的行为。)3、给出一个既不否定又不肯定的观点,打个比方说,如果你问他的是“狗屎是不是酸的?”,他们会先搬出一大堆论据来说明狗屎的成分,然后给出“狗屎有可能是酸的也有可能是甜的也有可能是其他任何味道。”这样一种在他们看来没有任何缺陷的完美答案。而智者大叔一般会按照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直接给出狗屎是某一种他们认为的味道,然后反复的跟你辩论,期间可能会根据自己新的发现以及从和你的对话当中得到的启示数次修改自己的结论,最后固定一种结论。而普通大叔就会直接给出自己认为的那种味道作为结论,然后坚持说它就是那种味道。这就是辨别挖坑大叔的方法之一对比试验法。还有一种单纯的从挖坑大叔的思想观念入手的方法,根据他们的思想观念不会再改变这一基本原理,让他们给出某件事情的观点之后,逐字逐句记录下他们的结论,然后过一年或者数年再去询问他们相同的事件上他们的观点,如果是挖坑大叔的话,那绝对不仅观点的意思没变,还会有至少80%的语句都是一摸一样的。

亲,我们应该拿这帮顶着壳战无不胜的挖坑大叔怎么办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