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9日星期日

笑着,一切也就过去了(55)

来自有意思吧(www.u148.net)

541.

前几天是六一儿童节

从早到晚,手机便响个不停,各路人马发来的祝福短信络绎不绝

周围朋友同事们也都一个个兴高采烈,商量着去儿童乐园、游乐场大闹一番

这真是个和谐的年代

小学生过情人节,中学生过光棍节,成年人过起了儿童节

 

542.

我对儿童节其实没啥好印象,记忆中度过的每次儿童节,总是有大大小小的领导打着看望祖国花朵的旗号来到学校

而我们也每次都要站在道路两旁,手捧鲜花,喊着口号,做一脸兴高采烈、欢欣鼓舞、欢呼雀跃、领导万岁状

 

543.

待到不用夹道欢迎的儿童节,也总是被老师们组织排练各种各样的儿童节目

在台上或载歌载舞、或舞拳弄棒、或耍宝搞笑,只为博得成人一乐

所以在我的记忆中,所谓的儿童节都是为成人们表演行为艺术,最多只能算是行为艺术节

 

544.

作为一张茶几,年代虽然不同,但孩子们的杯具角色却依旧保留

前些日子有同学在群里发过一个初中数学奥赛试题求助帖,换来围观群众的一片鄙视之声

“怎么说也是重点高校的研究生,怎么连个初中题目都不会了?”

不过当自信满满的我们看完题目,演算半天,却一个个抓耳挠腮,面红耳赤

最后,请来号称数学小强的老五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搞定之后,老五开始发飙

“这狗日的初中数学题怎么就开始用起微积分了?答案的解法纯属瞎蒙外加取巧,这简直就是坑爹嘛”

小林当即义正词严地纠正道

“这哪是坑爹?!这明明就是坑娃”

 

545.

身处伟大祖国,无论身在任何年代,做孩子都是件艰辛的事

而在今天,读“好”书、找“好”工作、找“好”对象、过“好”日子,早已成为大家判断“娃儿有出息与否”的唯一途径

于是身为子女,孩子们总是要寄托着父母的太多期望,无论这些期望是否现实

 

546.

曾经有幸亲眼目睹过一位70后母亲教育孩子的全过程

“你这孩子怎么这样贪玩呢?你妈我当年读书的时候,天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上厕所都抱本书,天天考试都100分”

“妈,但我怎么听外公外婆说,你当年也特别贪玩,也曾经考过不及格呢?”

“我那也是有限度地玩,但你就是应该好好学,不能玩”

“那为什么你做不到的事情却反而要求我要做到呢?”

“……!!!你这倒霉孩子,没有为什么,就因为我是你妈”

 

547.

我们已经长大、我们已经成熟,我们已然无趣

我们也开始像 鲁迅 先生笔下的九斤老太,最喜欢念叨的便是

“唉,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于是60后看不上70后,70后不屑80后,80后鄙视90后

至于00后们,至今尚处于被无视状态,暂不讨论

 

548.

身为80后,我当年也曾经兴致勃勃、悲天悯人、愤世嫉俗地整天“鄙视”90后们,痛批“脑残族”、“非主流”、“注定悲剧的一代”

但现在想来,实在有够无聊、太过无趣

每一代人都有着自己成长环境、成长背景、成长经历,我们对别人的担心与忧虑,纯属杞人忧天,没事找事

如果说老爸总比儿子强,老妈总比女儿棒

那么发明电灯的那也该是爱迪生他爹,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也该是牛顿他爸,嫁给威廉王子更该是凯莉她妈

 

549.

联想起前些日子的“五道杠”黄艺博小朋友曝光之后,各路媒体、网络上各路人马蜂拥而至,一个个以正人君子、道德模范自居,围剿得不亦乐乎

但对于一个孩子下如此毒手?至于么?

在这个大多数人早已失去理想多年的时代,一个孩子如果真正能够将“当大官”当成自己的理想,并且积极付诸于实施

那么相对于大多数早已被逼着失去理想的同龄人,黄艺博同志他最少是充实的

 

550.

所以儿童节虽然已过,但我还是坚持写完这篇文字的初衷实在很简单

角色的转换总会让我们曾经的立场发生转变

当我自己为人父母,也开始对自己下一代苦口婆心、絮絮叨叨,教训他们应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时

难保不会冒出如下话语

“你这孩子怎么这样贪玩呢?你爸我当年读书的时候,天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天天考试都第一名,谈恋爱都带本英语书背单词”

真要等到那一天,希望届时我的下一代能够拿着今天的这篇《笑着》尽情地嘲笑我

“老爸!当年的你可比今天的你有趣太多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