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8日星期一

回不去的地方~

回了一趟乡下的老家。待了四天。

 

可能跟长大有关,心境跟以往变得很不同,心生很多感慨。

 

关于家乡,无甚出彩之处,它被世人所知可能也只是因为那场革命而已。

 

其他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

 

但是,往往是这样,再平凡的地方也会因着自己内心的一些魂牵梦萦的情愫而变得不凡。

 



   赶集,很原始很传统,很喧嚣很热闹。


 

  经常跟人抱怨那里的天空阴霾,但是你看,这样一览无遗的澄澈天空也有的。

 

  这是属于我的一个人的好天气!

 

 

  我挚爱的一种蔬菜,可惜南昌买不到。(怎么就没人引进,没人种,没人推广呢?它如此的好吃!)


 

   本地杨梅,我爱一切天然的,绿色的,无污染的东西。


 

  本地特色,有人知道是干嘛滴吗?

 


 

   图片拍于汽车站。绝对绝对的亮点,南昌的汽车站火车站都没有普及的东西,我们做到了。让我眼前一亮。后悔没有带我的笔记本来。

 

--------------------------------------------------------------------------------------------

 

有生之年我见到的就是这样,带着点古朴原始色彩的家乡。

方圆几里都没有路灯,夕阳西下,鸡鸭进舍,夜幕开始降临。生活规律宁静。

家家户户使用的电器无非电视加电冰箱,鲜有空调。

相比之下,城市里天天张贴的那些文件告示,提倡的口号:低碳、节能减排、环保等都是些bullshit,让人无比的汗颜。

 

犹记得跟着伯母去买竹席的情景,一路走过的几十户小商铺和住户门前。

有小孩在打闹,有老年人在摇蒲扇纳凉,还有中年人在对弈。

无论在干什么我们经过时他们都抬起头来跟她打招呼。

“杨老师,去哪里呀?”“杨老师,吃饭了么?”

“杨老师,来坐坐,喝口茶。”“杨老师,哪天来家里玩。”

不外乎这些寻常语句。

但是却让我内心洋溢着满满的自豪之情。

可以与明星出街的场景媲美。

 

我有时会纳闷,这方圆几里,有谁是不认识伯母的么?

好像是没有的。

这里就这么一所小学,伯母从教几十载,桃李不说满天下也满省内外了。

 

也许,那些沿街沿户打招呼的人是出于一种习惯。

话语也许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但是,那种不论言浅言深的交情。

是合乎当地风俗的,世代言传下来的文化。处处都透着温暖与美好。

那种烟火气息,生活气息,世俗气息是很多一辈子在城市生活的人所无法了解的微妙。

 

跟我了解的其他方言相比,家乡方言讲起来更加的美妙动听。

我爱那种语气上扬柔软婉转的闲聊。

尤爱结尾的那些象声词。像泉水叮咚作响。

有吴侬软语的味道。

绵密软糯,似低吟浅唱。

让人想到烟雨中的江南小镇。

 

只是,离家数十载,乡音全改。

我已淡忘家乡方言,如今一词一句都无法讲出。

张口就是一腔跟他们很不搭调的普通话。

不得不说,这是种很深的遗憾,无从弥补的遗憾。

所幸的是,还能听懂个大概。

 

认清这样的事实很是失落。

特别是发现记忆中的老房子,旧街道也都已不复存在之后,这种感觉更甚。

我再也找不到跟儿时记忆重合的哪怕是丁点的吉光片羽了。

那些下河摸螺蛳,下田抓泥鳅。

进人家菜地偷瓜,去人家后院摘葡萄。

拿石子儿打别人家小狗,往别人家房顶倒垃圾的日子。

全部都留在了过去,封存在旧日的时光里了。

散落在天涯,回不去了。

 

如今我对家乡的感觉大抵是近乡情怯。

“怯”------除了最原始的那层诗意之外。

还有心怀喜兴而归时,却发觉“乡”还是如此,也不过如此。

 夹杂着失望与厌恶的感觉恐怕比思乡之情还要更令人“怯”。

如果没有旧人做纽带,家乡无非是一种物理存在。

而在我们国家,家乡往往意味着你刻骨记忆找不到的物理证据之地。

我喜欢的作家也说道“和你梦想有关系的,和你所想象的自己有关系的,才是你的故乡”。

(只是我更愿意把故乡换为家乡)

我的理解------我们回不去的那个地方,就是家乡。

曾有一度。

我非常非常迷恋南拳妈妈的一首歌《牡丹江》。

只因那句歌词“到不了的地方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做家乡。”

 

我的家乡,会慢慢变成故乡。

我想,终我这一生。

我都回不去了。

永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