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写过影评,也没有写过故事,记得在2010年将要结束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经不住推敲结果被自己毙掉。
我怎么想起要写东西了,一时冲动还是无所事事。我看到自己4年前的东西,还有老师的建议,多写多练。自从有了本以后就变得懒惰,很少去思考。写东西是件很令人头疼的事,要把自己的体会描写出来,悲剧总是比喜剧有感染力,所以我要重复一遍脑海中的悲剧,这是我不愿的事。
前年是第一次看《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四五个人围在一起观赏,里面很多情节令人不解,为了写影评还是硬着头皮看完了。在这次想起要看的时候只记得在桥下打架,强暴米兰还有在游泳池被脚踩。 再次看《阳光》已被姜文所吸引,他描述的是一代人独有的记忆。《阳光》是充满男性荷尔蒙的片子。
最近在课堂上看了《鬼子来了》,在网上看了《太阳照常升起》,今天再次看了《阳光》,令人不禁想到当初看片子的情景,一阵荒唐的大笑。回忆那些人,大都失去了联系,不知道还会不会再次看这部片子。老师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鬼子》,教室里的投影机让我看得头晕以至于沉睡过去,《太阳》这部片子很难搞明白,难以答复一个人要的影评了。这三部片子像是人生的三个阶段,《阳光》是青年,《太阳》是中年,《鬼子》是老年。《阳光》是符合我的年龄的,甚至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个搞不清楚是真实还是梦幻的马猴,就像当初的自己。那些美好都是自己的梦所编造的,梦境过于真实,或者现实过于残酷令人不清楚是生活在现实还是梦境。以至于电影里有这样的旁白:北京变得这么快。20年的工夫它变成了一个现代化城市,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得更多,也更难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们,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节,第十放映室说姜文是“惊梦骑士”,他深深地迷恋着自己的梦,不为自己的孤独而感到悲哀,或许这就是天才。曾经对姜文的偏见变成了敬仰,并感到自居电影人还要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姜文的电影里必须有枪和女人而且占有重要地位,《鬼子》里的盒子枪和鱼儿,《阳光》里的手枪和米兰,《太阳》里的猎枪和孔维。可以说他的电影是比较 man的,充满激情,像是黑暗中的一道强光吸引着你,而你又无法抗拒。明明知道那是假的却深陷泥潭,难以自拔。这就是观影的一种痛苦的享受。它能让你活在电影中一两个小时,你不必再为生活中的小事而计较。
片子从马小军儿时到青年再到中年的情景,可以说是马小军的成长历程,但片子大部分时间集中在青年,从上课,开锁,逃课,打架,把妹是一段,遇到米兰后又是一段,在自己门口等米兰是结束的一段。马猴和米兰从认识,到马猴避开米兰裸露的身体再到强暴米兰,是马猴自己心理上发生了变化。马猴看到米兰和刘忆苦在一起感到很伤心,然而他没有发现自己给不了米兰什么,自己当初给米兰讲的那些都是别人干的事,而且那些事在米兰眼中根本算不了什么。如果维持那段纯洁的友谊该多好啊,马猴讽刺米兰丰满的身体像刚生过孩子一样,而且把米兰踢到了水里,从这开始,马小军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米兰骂他不是人。后来在老莫过生日的时候出现马猴拿一段啤酒瓶捅刘忆苦的画面,然而刘忆苦并没有受伤,于是认识到自己与米兰那些曾经的美好都是梦境。现实过于残酷,让马猴没有了编织梦境的力气。
疲惫的马猴在雨中骑着车子,掉进了沟里,像疯了一样大声咆哮,喊着米兰,蓝色的影调并没有让人感到冷静。当马小军对米兰说我喜欢你的时候像是一时冲动,因为他没有想到该怎样回答米兰,当米兰问他你说什么的时候,他改口了,我车掉沟里了,然而米兰一下抱住马小军。雨一直下,马小军并没有得到重生,雨过天晴,米兰依旧跟刘忆苦在一起,有说有笑。 他怀疑下雨天的晚上是否真实,可自己身上摔伤的地方还在疼。
我很喜欢每一个画面的结束和开始,他的剪辑是那样的精准,扔书包接书包,瞄枪打架,最后孤独地躺在游泳池转到中年。从小玩到大的一帮人再次聚到一块,从天安门路过,喝着人头马,他们再次看外边的世界都变了。古伦木依旧骑着他的那根棍子,可是他没有回复欧巴,而是骂了句sb,当初sb的人变精了起来,刘忆苦却变傻了,而在古伦木眼里,那群叫古伦木的都是sb。
在北京生活了一段时间,不明白为什么北京的太阳总是那么灿烂,每天看着自己碌碌无为的清晰的影子都感到可悲。
为自己梦想奋斗吧,明天太阳照常升起,照常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