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6日星期日

对一个评论的回复

 

本文是针对“工大磁石场”同学在我的《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一文中所作评论的回复。鉴于篇幅关系,我觉得在文内回复或许有点困难,于是就专门写了一个比较长的回复以作回应。下面先附上该同学的评论:


工大磁场石

说好不写评论式的东西,结果你还是忍不住啊。前面写的很好,至少把我心里的感觉表达出来了。后面,说我直言自己的感觉:没有写出什么东西。我猜,应该是有感于生活的一个瞬间才写的这篇文章吧。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副作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离和冷漠了。”抄这句是想问问果真如此?要我说,是因为现在信息传播很发达,本来让人借着成长的小说之类成了传播小情绪的病菌。人还不能成熟的应对成长的过程中,反而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什么孤独,找不到信仰。就像老太太说的,一个人在屋子里呆着会憋坏,那就出去转转呗,别告诉自己:“我孤独。”

 

有板有眼地思考生活有板有眼地给生活贴上标签终究是机械的。这样说来,跟现代化的关系并不太大吧,只是人们成长的速度赶不上信息传播、文化交融的速度吧。如果说中国古时的人际关系是土(厚重包容)而西方人际是水(逻辑思考的流畅),那现在中国感觉就是泥。土有土的感觉,水有水的滋味,但泥呢?黏黏的却又混乱不堪。当然我没有直接接触西方文化,东方的文化早已没了原味,所以这些话都是听了别人的话看了别人的电视剧之后的感觉。但是像某个牛人那样,写出来好论文需要多多实地调研。不知您学什么的,我学工科,老师总是教育亲身实践出真知,社会科学也应如此吧。


尊敬的“工大磁石场”同学:

你好!

非常高兴看到你的评论,因为这证明你看完了这篇文章,而且看得很仔细。能够写出这么多的话,也说明了你对这篇文章的重视,为此我感到非常高兴。我非常欣赏你在评论当中表现出来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精神,这对于一个进入大学不久的年轻人而言,是难能可贵的。我在大一的时候对好多东西都不知道,更不要提什么独立思考了。所以说你比当时的我强多了,尤其是那股蓬勃向上的锐气。

其实早就想作回复了,相信你也了解,我平时很懒加上还有自己的工作要忙,所以就拖了下来,可是不能一直拖下去。而且我觉得你的评论也激发了一些我自己更多更深的思考,因此我就专门写了这个回复,希望能够回答你在评论当中提出的问题。但是否能做到让你真正地满意,恐怕就不敢保证了,呵呵。

我的专业是社会学,本科及研究生阶段一直是这个专业,目前也在一个科研单位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但令人遗憾的是,我的研究工作做得并不怎么样。我本人对于这个专业是非常喜欢的,因此呢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下了一点功夫,花了一些心思。你知道,现在的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众多研究领域,一个普通人要做到对这个学科所有的领域都有见地是非常困难的。就社会学而言,它的分支学科有证可查的大概有140多个,我自己在学校的时候兴趣主要集中在社会学理论和社会问题这一块,目前的研究工作也主要是这个领域。

 

现代化或曰现代性是社会学的一个核心命题,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也一直是社会学最重要的研究主题。现代化,准确地说,现代社会的特征、运行以及它对个人和群体造成的影响可以说是社会学这门学科创立以来一直所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为此,众多的社会学家和研究工作者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否知名都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和人类自身提供了知识积累和理论说明。如果你有兴趣和时间的话,可以去看一些这方面的著作和文献,比如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自杀论》,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马克思的关于“异化”的文章,齐美尔的《货币哲学》和其他文章,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的结构》,罗伯特·K·默顿的《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大卫·里斯曼的《孤独的人群》,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和《亲密关系的变革》,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和《性史》,雷蒙·阿隆的《社会学主要思潮》以及赖特·米尔斯的《白领》、《权力精英》和《社会学的想象力》等著作。中国学者的你可以看看孙立平教授的《断裂三部曲》以及边燕杰先生主编的《市场转型和社会分层》,还有汪民安先生主编的有关现代化研究的文集等等。如果你的学校购买了CNKI和一些国外的数据库,你可以在关键词查询栏里面输入“现代化 人际关系 疏离 冷漠“等来查找这方面的大量文献,其中定量的研究很多,相信你会有所收获。


你说你是学工科的,我一直都很佩服理工科的同学,因为你们的研究比我们的要更科学、更客观,也更管用。社会学甚至整个社会科学一直都在为自己的合法化而努力,其中就包括引入和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提供更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这样的尝试为我们带来了大量的成果,而且目前社会学中好多有分量的研究都属于定量研究这一块。通过“提出假设——确定变量——检验测量——统计分析——验证或推翻假设“这个基本的科学研究程序,我们获得了大量关于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有效知识。但是因为我们研究对象(人类行为)的特殊性,我们不可能达到绝对意义上的真实和堪比自然规律的因果关系,因此在面对自然科学家和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时候,总是显得底气不足。这一点,也希望你能够理解。

你说这篇文章可能是源于生活当中某个令我有所思有所感的片断,我真想说知我者,唯君也,呵呵。事实上正是由于某个我已记不太清的小片断而写了这篇文章。当然,也许因为当时的情绪和状态,在行文和逻辑方面做的不是很周到、很细致,所以呢,还是有很多的不妥之处。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毕竟是我的真实想法,所以也就没有做太多的技术性修正。虽然我认为U吧是一个很有意思而且很多元的网站,但它毕竟不是专业学术论文的发布平台。大家到这里来,更多的是为了快乐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因此就必须包含大量比较大众化的内容。虽然我也极其希望能够把我的学位论文和一些研究报告与诸位共享,但是如果这样做,将会给编辑带来很大的负担,同时也会让很多人劳心费神并且心存怨念。论坛是个好地方,但是我们在自己高兴的同时还要注意照顾别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容忍力,我想这应该是我们作为一个U吧会员的共同责任吧。( 编者:谢谢雷飞鹤的一直以来发布的不失深度的文章以及对U吧的理解。我想可以借鉴一下你以前写的关于 《教父》《革命之路》的影评,将理论与电影结合起来讨论,大家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吧?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说到现代化和人际关系冷漠及疏离的话题,在前面列出的那些专著和文献里面都有很多的论述,其中不乏比较规范的定量研究。虽然这些工作不是我做的,但是我觉得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你的关于“调查研究与发言权”的疑问。物理学为人类贡献了大量的经典定律,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虽然那个苹果并没有砸到你我的头上。而且我觉得如果我要和你讨论有关“相对论”的问题,最起码要知道一些基础知识,这样才会有依据并且更有趣。你的学业想必一定很辛苦,可能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为了非专业的东西而花费心血,因此如果有时间有兴趣的话,可以随便找几本看看,权当换换脑子。当然我得承认看社会学的书其实也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差事,呵呵。

最后呢,还是对你的关注表示感谢。自己的文字能够得到别人的关注,总是让人觉得格外高兴和感动。也希望你能够继续关注我的文字,并且继续关注U吧里面其他有趣的内容。在这个网络空间里,我们不仅分享了快乐,也了解了大量的知识同时结识了很多可爱的朋友,这都是非常大的收获。因此呢,希望你我和大家都能继续在这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此外,我觉得你是个很有个性、很有想法的小伙子,假以时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和成就,祝你好运!

我非常欣赏柏拉图的一句话:THE MEASURE OF A MAN IS WHAT HE DOES WITH POWER(衡量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在于他有能力时的所作所为)。写在这里,与你共勉。

顺祝安好!

雷飞鹤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