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我承认在翻译了上一篇之后我翻上瘾了,现在除了这篇还有一篇正在润色的存稿。
根据我的一项调查表明——这项调查包括到那些卖冰箱贴、钥匙扣和木制饰品的商店里去晃了一圈——人生就像一条大河,同时也像披萨饼,蝴蝶,一盒巧克力,一块补丁和一瓶好酒(“最好和朋友一起享用”)。我想是不应该加上“生活像冰箱贴”,不过我发现一个做衣服的公司“无线”(译者注:Threadless)已经在我之前将其付之于行动了。他们有一件体恤上写着“生活就像一堆糟糕的比喻”。这证明了另一句老套无比的格言:你笑,全世界将跟着你笑。
就算我们这些避免了被狗血的比喻主宰生活的人也无法否认,这其中有些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深到大部分人都没有察觉。一个很有趣的问卷调查表明 51% 的人认为生活就像旅行,11%认为生活就像战场,10%认为是季节,5%认为是一场直播的演出或者戏剧。有些对此感到奇怪的人提出了一种解释:我们只有用“旅途”和“战场”这种实际的事物才能理解“生活”这种抽象的东西。就算不是,这种将生活比作实际事物的概念早已渗透入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荷马史诗(一部“生活就像旅途”的书),莎翁的“生活就像舞台”到将自己伪装成圣经的励志书《传道书》(译者注:传道书是圣经六十六卷中的一卷)。
你选择的比喻是很重要的。
战场和竞赛——励志书界常用的比喻——注意的是结果;极端的来说,它的隐喻是生活最重要的就是你在奄奄一息的时候身上有些什么。旅途则稍微优雅一点——你可以在路途中停下来闻一闻花香——但旅途是由终点定义的。生活就像游戏——又是陈词滥调——游戏的目的是胜利,但也可以包含一些玩笑。
让我们转移到另一个类别的比喻上去吧:生活是舞蹈,是戏剧。这把重心从结果转移到了现在——这适用于我们这些对未来有些忧虑的人。Alan Watts曾说:“当我们谱曲的时候,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它结束。如果这是音乐的目的,那么弹(吹)得最快的音乐家就是最好的了。”
用冰箱贴的方式来说的话,那就是:“生活是旅途,不是目的地。”或者“目的地就是旅行途中。”但是这种生搬硬套显得有些令人困惑。生活也许根本就不是旅途。就算是,它也是在假日里在西海岸干道上的旅途:如果你不执着着要去哪儿的话会你会更愉快的。(译者注:West Coast Mainline我找不到正规翻译,只好自己翻译成西海岸干道。其他的,我只能说这是英国最拥堵的一条路之一)
译者说
1、这篇文章和上一篇是同一个人同一个专栏写的。这个人没什么大名,不过好歹也是英国卫报的专栏作者,还是有点水平的。
2、感觉翻译起来顺畅一点了……
3、其实想要学英语的童鞋们可以找点简单的东西翻译一下,很有用的。比如这篇文章我其实完全看得懂,但是翻译起来就发现原来有的词的具体意思不清楚,或者某个词要怎么翻译才能在中文里语句通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