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7日星期二

【佳片U约】第4期:一个好人的奏鸣曲

【佳片U约】编辑招募ing
QQ 254934365,QQ群 66198845,身份验证注明 “佳片U约”


《窃听风暴》是在一年前看的,一直留在硬盘里没舍得删。很多东西是值得看两遍或更多遍的。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自己投射成电影里的各类角色,不经意间完成一时一地的心境共鸣。
看第一遍时,我只是深深地感触于两个主角最后那场会面。

【心灵风暴】
影片英文名为The Lives of Others(《别人的生活》),又译为《窃听风暴》。有人说《窃听风暴》这个名字译得太商业,但我确实被最后那场伟大的“心灵会面”击中——它正如风暴般掀起我内心的波澜——一条良知之路,联结着一场伟大的会面:他们是不见面的敌我,他们是心心相印的同志,他们在良知的指引下彼此回应。路的两端,他们彼此遥望,身影朦胧模糊,内心波澜起伏。

 

www.u148.net


在那些不动声色的细节里,同样隐藏着一场场触及心灵的风暴(比如魏斯乐看剧作家德瑞曼的诗歌、听贝多芬《好人奏鸣曲》时的表情;德瑞曼在家里扯出窃听设备时的错愕;资料馆里厚厚的供认材料;国安部餐厅里听到关于总书记的笑话时各人的反应)。
(如果不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很可能就会错过国安部餐厅里那个关于总书记的笑话——总书记昂纳克早晨对太阳说:早上好。太阳说:早上好。昂纳克中午对太阳说:中午好。太阳说:中午好。昂纳克晚上对太阳说:晚上好。太阳却沉默不语。昂纳克反复对太阳说晚上好,太阳说:我忍受了你一天,现在我投靠西方了。)

看第二遍时,又看出很多初次忽略或尚未想到的东西。正如一篇评论所言:奥斯卡或许就倾向于这样的影片,说是揭露历史却不着锋芒,说是批判人性又温情客气,观众摆脱了揭露尘封的历史带来的撕裂感,被更多地引向感动和体会,而不是反思和沉痛。最后对这段历史感兴趣自然会去埋首书堆,而只为看电影而来的也会收获一声叹息,带着心满意足的微笑离开。
如果说第一次是“带着心满意足的感动离开”的话,第二次则想到看到找到更多,比如下面的评论者们所提到的(因为有剧透,建议大家看完影片后再阅读相关评论)。

 

【《窃听风暴》rayfile下载地址】june上传)
【《窃听风暴》纳米盘下载地址】小理废叨上传)

感谢 tlf字幕组,以及 halfcd压片


【特别说明】
1、由于下载量是免费网盘存储期限的保证,喜欢本期影片的同学可以向你的同学朋友推荐,以延长保存期限。
2、请有条件有爱心的同学帮忙分流(QQmail、Foxmail、趣盘、Rapidshare等都可以),使更多的同学可以分享到。你提供的分流链接我们会放到主帖里。
3、下载的同学请顺手留言注明一下选用的下载方式,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分流的使用情况。

 

www.u148.net


【伦理上的想象力】
“伦理上的想象力”指的是人们出于对于自身的信任,决意过一种符合伦理的生活,觉得那是可行的。它既存在于生活当中,也存在于创作当中。人们感到自己需要有一种比现在的生活更好的生活,觉得自己可以“离地”,走进那样一种生活中去,而不是永远地被某种无能为力的感觉纠缠着。将一种伦理上的冲动称之为“想象力”,是因为那样做看起来是不可能的,是匪夷所思,或者在别人眼睛里是大逆不道的。哪有一个“趴窝”的特工最终被自己监视对象所感染?当多纳施马克联系使用当时东德一些办公大楼进行实地拍摄,监狱博物馆的馆长拒绝了他的请求,因为据这位博物馆长说,在整个东德,像魏斯乐那样“良心发现”的秘密警察一个也没有!而这位年轻人之所以坚持这样写剧本这样来拍摄,是因为逻辑上这是可能的。这就是良心的逻辑,伦理上的逻辑也即想象力。(崔卫平:伦理上的想象力

【你是有选择的】
布莱希特的名字在这里出现,也不会是未经细思的。他是东德***供在神桌上的社会主义伟大作家。可是他的两部盛名之作,《加利略》和《四川好人》,探讨了同一个核心问题:在面对不公不义的强权时,个人的抉择是抵抗还是妥协?在面对善与恶的拉锯时,个人的抉择是往善还是从恶?
在布莱希特的剧本里,加利略面对教会的压迫,选择了不抵抗的妥协,但是用妥协所赢得的空间设法将自己相信的真理传递出去。所以他的学生认为,他的妥协其实是一种真正的英勇。《四川好人》的道德,使得她无法生存;必须依靠一定程度的“恶”,才能保护她自己,让她的善得以存活。布莱希特半生面对纳粹的国家强权,辗转流离;到了美国,又被迈卡锡反共主义逼迫着交代政治立场。个人面对不义的国家强权时,究竟要怎样做自己的道德抉择,究竟要如何找到安身立命的平衡点,一直是布莱希特作品里最重要的问题。
东诺士马克每天接到很多很多的来信,“有时候,”他说,“我不敢打开,因为,里面有太多痛苦。很多人想来跟我诉说,我只好说,我不是神父,没法帮你告解。但是通过我的电影,人们似乎认识到一件事:你,是有选择的。”
他指的是秘密警察魏斯乐。为了不忍见德瑞曼以叛国坐牢,为了忠实于他在听《好人奏鸣曲》和读布莱希特的诗时的感动,他选择放弃仕途,付出代价:被降职到地下室去做拆信员。统一变天之后,他也翻不了身,仍旧在最卑微的底层艰辛求存,做一个递送免费广告的送报员。(龙应台:你是有选择的

【为什么我觉得这爱像芒草一样】
在这部作品里,两次提到芒草,两次都是把它用作爱的比喻。什么样的爱能像芒草一样?芒草又是什么?
芒草就是田间杂草。书上说:“芒草为越年生或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它属禾科,外形像谷禾,却拒绝像谷禾那样,为人们带来巨大收获。
我见过它,秧田里的异类,农人唯恐除之不绝。它的穗,短而硬,隐隐像细针一样,让人很不舒服。芒草是野生的,不是人工培育的。但它像所有的野生植物一样,弱小而顽强。生于大地,刺向天空。
主人公德雷曼和他那些自杀或未自杀的艺术家朋友,就是民主德国这一秧田里的芒草。按照当时关于人的分类,他们属于“五类人”中的“第四类”:“历史性的人物,不好对付”。按照内部规则,“对付这第四类人不能一步一步地来,一定要在他意识到被监视之前就把他干掉”。德雷曼是幸运的,在柏林墙倒掉之前,他没有像其他“第四类”人一样被干掉。但我们也可以说,他在“政治上”是幼稚的。他居然相信作为一颗芒草,没有被农人注意到。他甚至天真地认为,他没有被注意到是农人的愚蠢。当我看到他在很多年后,从房间各个角落拉出长长的电线时,不禁哑然失笑。但是,在电线后面,究竟谁是滑稽戏的主角? (俞江:像芒草一样的爱

【永远都是彼岸更好】
在专制制度下,自由是他们奋斗追求的目标、生存的意义。但一旦专制的围墙倒了,生存的意义也随之消失了。柏林墙倒掉后,直到HGW给他灵感,德莱曼没有再写过一部作品,“还有什么值得写的呢?”文化部长说。这里面未尝没有布莱希特的影子,在不平等的社会里追求平等,在不自由的社会里追求自由,他们在哪儿都不会满意。总之,无论对于知识分子还是普通民众,永远都是彼岸更好。(锦瑟:扫罗如何变成保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