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0日星期二

漫长的结束,痛苦的开始——哈7观感

 www.u148.net

 

有些东西之所以难以舍弃,是因为它与回忆相连。

   
当窗外飘过“《哈利波特7》今晚7点20分上映,票价40元”时,我正站在公交车上愣神。心底一瞬间被某个东西触动而回不过神来。等我彻底回过神来时,我已经跳下了公交车,站在了售票处。理智什么的都让公交车带回学校去吧,我要去看电影。
 
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在我小学二年级时出现的。之所以用“出现”这个词,是因为我现在再回想起来,它就是这样来到我的生活中的。课间几个男生对着我讨论一本最近很热门的小说,我一边竖着一只耳朵关注,一边留着一边耳朵清空。可是人生就是很奇妙,注定好的相逢不会走掉,不久后,我就在表哥家看到了这本原本被我轻视的书。那时正是处在对书极度饥渴的年纪,家里的书柜早已不能满足我的需要,不知不觉中将黑手伸向了老哥的书柜。整整三本哈利波特一次性被我搬回了家,现在想想老哥真是奢侈,那个时候买齐三本书可是一笔很不小的花费啊。不过更奢侈的是我吧,可以一次性吞下一顿大餐。于是从第一本到最后一本,像是习惯一般,习惯色彩有点怪异的封面,习惯略带绿色的纸张,就这样在习惯中过了十三年。
 
“当所有的结局都已经写好,当所有的眼泪都已经启程,却突然忘记了是怎样的一个开始。”当 《哈7》出版时,我却已经投身于开始自我蜕变的大学。我忘了它了!厚厚的第七本,我始终没有翻开。自己好像失去了阅读的耐心,抑或是不想看到结局?今晚莫名地与之相遇,我走进了电影院,无视着许多人同情的眼光(貌似只有我是一个人去看的,其他的都各有所属)。当看着那个熟悉的华纳标志出现在屏幕上时,我久违的热血终于开始沸腾了。哈利、赫敏、罗恩归来。那一刻,我真的很感激华纳,感激这几个演员。当我都已经将它忘记时,他们却仍执着地帮我保留着这个梦(请允许我自私地用“我”这个字,这一刻是真正地只属于我自己)。
 
赫敏长大了,哈利变男人了,罗恩还是一如既往的呆,除了身高猛增之外。剧情变得很险恶,虽然偶尔还会穿插一些英国式的幽默(主要是由罗恩引起的),但电影院内不时有人被吓得惊叫。小天狼星死了,邓布利多死了,电影刚开场,露面了几分钟让我觉得亲切了一下的疯眼汉穆迪也在我还没亲切完时就死了。哈利甚至失去了他的魔杖,最后连小精灵多比都为了保护哈利而死了。哈利长大了,各种保护屏障都走了,我熟悉的人都渐渐地退场了。电影内是这样,电影外也是这样。
 
上次去兴宁,听着某人诉说他的成长史,某个地方是和某个人度过的,某个地方又是和另外一个人的回忆。听得我很是发愣。当时在想,如果换成是我解说我的成长史,我只能说某年某月我在某家书店买回了某本书,某年某月我在家里的某个角落读完了某本书。一个闭塞在小小城市里的孩子,除了书还有什么能够用来打发时间呢?《红楼梦》《哈利波特》《傲慢与偏见》《水果篮子》……它们是我过去所有的一切,也是我之所以为我的原因。每一棵树的血液里都留着由根部吸入的每一滴养分,我的血液里每一分都是关于这些文字的记忆。对比之下,是幸福与孤独的对照,还是丰富与单调的对照?怎样都行,我尊重有回忆的人。
 
看到电影中哈利为了鼓励赫敏而在极其简陋的环境中起舞的那一段时,一个困扰了我很多年的问题又一次变得清晰:为什么赫敏喜欢的是那个一无是处甚至偶尔让人觉得鄙视的罗恩?而哈利喜欢的又是那个没什么闪光点的金妮,而不是一起经历了很多,比谁都了解她的赫敏,甚至不是卢娜?我不想装老沉,念叨什么“爱情这东西就是让人捉摸不透。”我想研究哲学、想研究文学,但惟独不想研究爱情。对的就是对的,错的怎样修改都对不了。
 
当属于我的那个时代的那些伟大完结时,也是在宣告着我已经长大了。十年相伴,《犬夜叉》完结了;十三年的等待,哈利杀死了伏地魔;连韩寒都有女儿了,我还谈什么像少年一样飞。虽然路飞还在继续他的伟大航海时代,柯南还在纠结何时能复原,但是因为未曾与自己相连,他们的继续带动不了我继续年少。二十岁,一个应该为自己买单的年纪。
 
有人说,电影院是一种“距离符号”(参见张法《美学导论》)。一旦走进去,其他功利心理,认知心理自动退散,放纵自己失落在美感之中。一小时五十四分钟的异次元空间,我在迷失中再次与自己相遇。
 
电影散场后,走在回校的路上,我哭了。因为电影的剧情还是因为有书的曾经?因为结束还是因为开始?我不知道……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